初中作文要把写景状物工具化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4:55    点击次数:50

小学里写记叙文,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是比较分明的。

到了初中之后,依然可以这么写,但记叙文的侧重点放在了写人记事上。

按理说,文学是人学,是写人为主的,但是在实际操作上,可以认为记事为主。因为事情有个来龙去脉,脉络构成一大块,有整体性,容易成文。而写人呢,因为应试作文习惯了“总分总”,可以快速成文的这种结构,如果在过渡上处理不好,看起来容易散(当然也可以看作形散神不散)。也就是我常讲的,作文其实就分两种,一是拼盘式的,一是链条式的。记事的因果连贯就是链条式的。因为学生缺少因果逻辑的训练,所以记事还是个难点。

把初中记叙文的重心落在记事上,事是人做的,自然涉及写人;事情发生在一个环境中,自然有写景状物。但是,尽管写景状物没有消失,也不会消失,但是已经从独立文体转变为融合型的写作要素。

可以列出写景状物的三个转型方向:

1,从主体到工具,景物成为叙事的情感载体或结构线索。

2,从静态到动态,将景物描写与事件发展绑定推进。

3,从单一到符合,景物可以关联传统文化意象,这个在古诗词中很常见。

准确地说:写景状物在初中记叙文中,已从“独立目标”转变为“服务性工具”,其核心功能是辅助写人记事,增强表达效果。

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,景物描写有诸多作用:1,渲染氛围,为情感定调子;2,衬托人物心理;3,推动情节发展;4,象征主题思想;5,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;6,调节叙事节奏。

这些作用都是学生所熟悉的。

阅读与写作,一体两面,在写作的时候,要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作文里的景物描写。

比如:

1,情感催化剂。小学里,常是直接抒情,比如“我很难过”。到了初中,就要学会“拐个弯”,文贵曲折,用景物外化情绪,比如“雨滴在窗玻璃上扭曲爬行,像怎么也擦不干的泪痕”。

2,结构粘合剂。用景物变化暗示时间推移,比如“晨雾→烈日→晚霞”贯穿事件全程,就不用直白地讲“早上→中午→晚上”了。除了时间的切换,景物描写还能有助于场景切换,就像“移步换景”,换了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场地,景物自然发生变化,这样的话,用景物来转场就很合适。

3,主题放大器。象征手法,学生是熟悉的,也读到过不少。那么,这一招“将抽象主题具象化”就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,比如用“爬山虎不断枯萎又新生”隐喻坚持。增加作文的厚度与质感,景物可以是文化的载体,比如月亮关联的乡愁,比如爷爷修补的搪瓷缸象征节俭家风,景物是口语传递出价值观的。

概括起来说,就是要避免“为写景物而写景物”。景物出现在作文里,它们可以起到多种作用,让景物描写成为一个“能者”,能者多劳,就相当于“核弹”一样,在同样的词句空间中,它就蕴含了更多的能量。

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,可以做一些功能诊断、删改训练、捆绑训练。

所谓功能诊断,就是给一个好的例子,讲讲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。这是理解。

所谓删改训练,就是给一个例子,把冗余景物描写删改。这是扶放有度里的“扶”,把功能诊断阶段的理解运用起来。

所谓捆绑训练,就是设计“人+景”联动描写题。观察生活场景,写《______和______》双元素联动片段。比如:《妈妈的手和厨房的窗》,要求:窗上的油渍、雾气必须与妈妈的动作(如擦窗、炒菜)产生互动。

这样子的“写景状物”,本质是用具象世界表达抽象体验。

这种“工具化”不是降格,而是让写景状物在记叙文中发挥更精准、更深度的作用。

最后放个链接《学生好作文2:关羽送曹操的“大礼”》看看里面的景物描写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